以最新、最权威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人口结构指数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从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对成都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从空间属性层面分析,成都市人口总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悬殊较大,以五个主城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郊区急剧降低态势。同时,人口集中性及不均衡性较强,并呈现上升趋势;(2)从社会属性层面分析,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部与西北部;流动人口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高学历人口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所在地;一二三产业人口呈同心圆由城市中心向外逐层分布趋势。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选取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效应,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群特征;物流产业集聚在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带动作用的同时对周边省市新型城镇化具有不显著的负空间溢出效应;控制变量经济增长能够带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对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此,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通过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来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在建立人口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GPCA模型和基于Moran’s I 统计量的全域空间关联的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域2005~2008年的人口安全水平现状及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虽趋于缩小,但仍存在显著差异,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省域人口安全状况的演化呈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和灾害易损性四个层面构建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Arcmap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空间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面的社会易损性表现的空间特征不同。从总体空间分布上看,易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较高的位于西部地区;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分析来看,我国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
文学翻译需要创造,它的创造空间由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对译
作读者的考虑,译者自身素质及其不同社会文化倾向决定。本文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
和填补空缺,译者在翻译时所考虑的不同语言所对应的文化、语言、思维、认知差异对于其创造的影
响。作者同时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对译者既是解放又是更高要求,因为文学翻译的创造空间
是有限的,它不等于创作,应尊重原作的意境和思想。
关于合资企业的区位选择已经有许多的理论研究,但在我国进行实证研究时往往
会受到研究方法和数据的限制。本文通过最新整理出的合资企业数据库,对合资企业在我国发展
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对其区域分布进行了描述,并从行业分布、投资规模、股份结构等三方面对
不同区域的合资企业特征进行了比较。
基于机会项效用的选择自由测度没有对价值与效用的概念进行区分。机会项的价值与机会项的效用实际上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机会项的价值具有三种形式,即机会项的目标价值、机会项的非目标价值以及机会项的参与人价值。基于机会项的目标价值分布,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机会集选择自由测度方法;利用广义洛伦茨曲线确定机会集选择自由测度指标的参数。
应用STIRPAT模型研究1997~2012年京津冀经济圈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经济水平及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促进碳排放增加,而平均家庭规模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此外,经济水平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平均家庭规模是主要抑制因素。人口结构因素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有利于能源消耗;人口年龄结构以增加劳动力供应及促进消费需求的方式促进碳排放增长;逐渐缩小的平均家庭规模导致人均能耗及家庭数量的增长,进而推动能源消耗增长;人口就业结构中工业部门就业率的增长导致碳排放的增加。结合研究结果和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以各种商业、交通、休闲、购物为功能的地下空间类型,在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延伸城市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各类突发事件的频发区。从城市地下空间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应急管理的系统结构、功能及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应急管理系统实施的保障机制
出版年份相关作者相关热词相关栏目
|
|